土家燒餅
土家燒餅又名掉渣燒餅、抖掉渣燒餅,因烤后外層酥松,稍一震動就可掉渣而得名。土家燒餅的主料是面粉,先用老面發面,后以肉、蔥、花椒等為原料做成餡,摻合在一起做成橢圓形餅狀,抹上醬油、芝麻等,在瓦缸內用木炭烤制而成。
土家坨坨肉
在土家族的傳統酒席上,“土家坨坨肉”這道菜往往占據著**重要的地位,是鄂西少數民族地區**的“農家十大碗”菜肴之首。常見的坨坨肉呈正方體形狀,約有1.5寸見方,鄂西方言稱其呈“坨”狀,故被叫做坨坨肉,特點是色淺黃、味咸鮮、香味濃郁、軟糯不膩。鄂西地區的土家菜肴味道都以酸、麻、辣為主。
巴東大蒜
巴東大蒜產自世界硒都,相傳北宋名相寇準到巴東任縣令時引進,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其除具有普通大蒜**的營養價值外,其“硒”含量是普通大蒜的30-40倍。巴東大蒜呈現個頭豐滿、瓣少且大、皮肉潔白、皮薄鮮嫩、肉質細膩、香味濃郁、辣度適中等獨有的特點。在1992年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大會上被評為“湖北省出口招牌農產品”,“巴東大蒜”地理保護商標已獲國家工商總局注冊。
巴東土臘肉
每到冬臘月,土家族人民都有殺年豬過年的習俗,將年豬宰殺后,先用鹽將肉腌一星期左右時間,待腌透后,置火炕上用桔皮、香蒿等香味物點燃煙熏至臘黃,桔皮、香蒿等香味一同熏入肉中,吃時將肉皮火燒水煮,伴大蒜、辣椒炒,或做成火鍋,有一絲淡淡的煙熏味。保存好的臘肉可存放幾年不變味不生蟲,不變味,切成的片,顏色細泣分明,尤以瘦肉最為好看,深淺紅色相間。
五香豆腐干
巴東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。十九世紀中葉,巴東縣城信陵鎮已成為上四川、下湖廣的水陸通道,故開辦了四、五家豆腐干作坊。其制作是利用涼水寺的泉水,加適量紅砂糖、八角、丁香、精鹽、三賴、甘松、山茶、陳皮、生姜、小茴香、花椒、雞肉等作配方熬成鹵汁,將豆腐花用方巾熱包扎,高壓成形,鹵制而成。被列為長江線上小吃四絕,即,巴東五香豆干、梁平柚子、大竹澇遭(甜酒)、中州豆腐乳。
羊肉大面
巴東羊肉大面,以肉嫩、湯辣、味鮮、不膻不膩,制作講究而獨具特色,歷史上醉月樓面館和黃開太的羊肉面,在川、鄂、湘一帶享有盛譽。羊肉大面,乃以本地山羊肉為原料精制而成,《巴東縣治》載“山羊作脯與鹿同美”。當客人要食用時,便將堿水面條煮熟撈起,盛于碗中,配上羊肉湯和羊肉臊子,放上一點芫荽即成。其特點是紅、白、綠相間,不僅色、香、味俱全,誘人食欲,而且有**補腎之功效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